在西部縣城,1500人在做“小生意”:每單9毛錢,年產值350萬
天下網商 葉晨
編輯 李丹超
駛入義烏荷葉塘物華路后,14米長的貨運車開始減速,接著在靠近路邊的一間倉庫門口停了下來,卸下幾個箱子后又匆匆駛離。8月4日,這是義烏商人張映民收到的最新一批成品無痕內褲,貨發自2000公里以外的四川省阿壩州汶川縣。
據義烏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辦公室8月18日通報,“8.2”疫情發生以來,義烏市累計報告本土新冠病毒陽性感染者693例。
此次疫情,也讓長期做服裝外貿的張映民暫時停下了生意。不過,眼下雖然貨物難以出口,但他的“收貨”動作卻沒有停。
原因有兩點:一是疫情形勢整體向好。據浙江日報報道,8月18日零時起,義烏大部分地區將解除靜默管理,部分滿足條件的企業可申請復工復產。商戶、工廠都看準了市場復蘇、生意回到正軌的跡象。
二是他這筆訂單比較特殊。每隔3~4天,一批貨會從四川汶川發出,先送到張映民在廣東汕頭的工廠整理、打包,再集中發往義烏的出口倉。受近期疫情帶來的物流不暢影響,汕頭廠里的倉庫已經積壓了約30萬件無痕內褲,貨值在180萬元左右。
在張映民看來,這批貨有“不得不下訂單、不得不積壓”的理由。
1500人在做的“小生意”
楊梅是汶川縣來料加工總部車間的總負責人。她的手上有一份不停更新的配貨單,上面記錄著當地各個鄉鎮車間近期(一般是一周或者幾天)需要負責加工的產品種類、數量。
來料加工,是傳統服裝制造業中的一類基礎項目。這個環節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主要依靠手工程序,制作也相對簡單,方便學習和上手。
楊梅告訴《天下網商》,工人一般經過幾天培訓就能正式上崗,“這幾年生產速度能跟上了,我們可以根據客戶的訂單準時交貨,有時候一次發幾千件,有時候一次上萬件。”
汶川縣來料加工總部車間的總負責人 楊梅
(受訪者供圖)
這門生意在汶川的興起,可以追溯至2023年。
據四川在線報道,2023年7月,楊梅作為汶川縣代表赴浙江金華考察學習,發現了當地有招募來料加工項目的意向。楊梅發現,這個項目對工作地點要求靈活,可以讓汶川當地的姐妹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后來,在兩地政府部門的努力下,來料加工項目被正式引入汶川縣。
楊梅成了汶川當地第一個開始做來料加工的人。她介紹,從義烏引進的來料加工,主要照顧到了本地的農村婦女和殘疾人群體,讓原本許多“無收入、低收入、經濟較難獨立”的人群,找到了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賺錢的另一種可能。
不過,由于汶川當地村與村之間交通并不便捷,因此這門生意的模式,最初是通過給需要做活的工人“上門送原料、再上門取成品”的方式進行,后來,各個鄉鎮相繼建立來料加工車間,讓工人可以就近上班。
今年3月的一組數據顯示,汶川縣已在7個鄉鎮建立了來料加工車間37個,參與加工工人達1500余人,其中女性占95%。
從產能規模上來看,這依然是一門“小生意”——汶川來料加工2023年帶來的總產值超過350萬元,大致相當于江浙滬一個中型制衣工廠的產能。可對于當地而言,這門生意非常重要。
據汶川縣人民政府、中國青年報統計數據顯示,在2023年底全縣所有貧困人口脫貧前,汶川縣因2008年特大地震以及后續地質災害,因病因殘致貧人口一度多達1341戶的4440人。
這門小生意帶來了一些改變。楊梅說,有的熟練工一天能完成上百條內褲、泳衣等產品的加工,因為來料加工,他們每月可以多賺兩三千元。而202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當時整個汶川縣的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是12243元。對于當地許多農村居民來說,這是收入上一筆較大幅的增長。
一件代工費9毛,他在疫情中堅持下單
楊梅介紹,張映民是較早報名參與對口幫扶的義烏商人之一,同時也是汶川縣來料加工生意最大的“客戶”之一。
他交給汶川的單子非常“簡單”——做無痕內褲。原料會從張映民的汕頭工廠發出,在汶川完成“代加工”后發完汕頭打包,最終將貨品集中發往義烏。
借由來料加工,汕頭-汶川-義烏三地之間形成了一條穩定的“三角貿易”線。楊梅出貨單上的數據顯示,每個月大約有20萬~30萬件的內褲、泳衣發向義烏。
天下網商 葉晨 攝
為什么是內褲和泳衣?“一方面,這類產品便于計件、多勞多得,比較符合當時汶川的人力情況;另一方面,汶川鄉鎮之間的交通不太方便,內褲泳衣制作簡單,工人做熟了,也能帶回家里生產。”張映民有近20年的服裝制作行業經驗,對于“什么地方適合做什么服裝種類”,他有自己的判斷。
張映民表示,自己按照珠三角同等產品的生產標準來定代工費,比如每件內褲的代工費是9毛錢,每月的15日會準時打出代工費,費用通常在20多萬元。“這幾年熟練工變多,有時候會更高。”
天下網商 葉晨 攝
不過,義烏這次疫情卻讓汶川的小生意產生了“危機”。因為疫情管控,義烏的外貿發貨暫時停了,導致汶川生產出來的無痕內褲等產品開始積壓,短期內無法變現,但張映民并沒有打算停止下單。
由于忙著趕訂單,楊梅這幾天都沒有看新聞,8月10日接到《天下網商》的采訪前,她甚至還不知道義烏正在接受疫情考驗。“因為張總(張映民)給汶川的單子,還是正常的啊。”
天下網商 葉晨 攝
此時,身在義烏的張映民早幾天就開始了居家辦公。雖然疫情對義烏外貿市場影響較大,不過他表示,這個月15日仍按計劃給汶川工人們打出了工資。
“記得有次去汶川,我聽到車間一些殘疾人感慨,他們終于能憑自己的能力在家門口就業、養活自己。我們把來料加工引入汶川3年多,好不容易吸引了成百上千的熟練工人開啟長期穩定就業,不能讓他們再失去對當地產業的信心。這一點,就是讓我堅持繼續合作的主要緣由。”
《天下網商》了解到,目前浙江省對口幫扶汶川的城市已經交棒至湖州市長興縣,長興也為汶川當地帶來了童裝加工的“新生意”。不過,曾經參與當地產業搭建的義烏商人們的視線,始終沒有離開這座小縣城。
廠二代的“規劃”:
工人有的賺,商家也有的賺
想到將來料加工單子專門給到汶川的張映民,最早其實也是做代工起家。
他介紹,自己的故鄉在廣東汕頭,家里經營著服裝制造廠,主要替內銷的中國品牌做代工業務。2004年,這名21歲的“廠二代”慕名來到義烏,希望將生意的重心向出口轉移。
彼時,國際針織市場一片繁榮,義烏的往來客商帶來極大的消費力。憑借對針織行業的熟悉,張映民很快在義烏服裝市場站穩了腳跟。“來義烏的第二年,我就用蹩腳的散裝英語,和兩位埃及來的客商談成了一筆80萬件的服裝訂單,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
此后,他對在義烏做生意的信心暴漲。到了2009年,張映民斥資約4000萬元,引進了80臺意大利進口的無縫織造設備,開始在義烏擴展無痕內衣褲品類的代加工生產,工廠的年產值迅速提升至8000萬元。據他介紹,如今公司已把產品賣給了80多個國家的客商,每年出口共計約6000萬件的無痕內衣褲等產品,也創立了自主品牌。
在義烏做外貿生意的張映民(受訪者供圖)
2023年,當義烏福田街道等單位牽頭準備在汶川搭建來料加工體系時,張映民很快表示愿意支持。按他自己的話說,在義烏這片沃土中收獲了事業,也想做點什么“回饋”。
“初期我們虧損了好幾個月。”張映民坦言,“主要原因是試產階段的損耗高達30%,當地老百姓對來料加工也不太了解,有的人做了幾天就放棄了,所以產能較低,材料成本和運輸費損耗很大。”
幾年堅持下來,汶川當地的來料加工產業慢慢成熟,實現了量質齊升。張映民的這塊賬目,也逐漸轉虧為盈。
“現在以一件無痕內褲來算,材料成本4~5元,每件從廣東到汶川的運輸成本是1毛錢,代工費是9毛錢,從汶川運到義烏也是1毛錢,成品出口價大概是6~7元,扣除部分人口、折損,我們能夠做到微有盈利。”
天下網商 葉晨 攝
在他的商業邏輯里,“工人有的賺、商家也有的賺”的產業,才是真正可持續性的“授人以漁”。接下來,他想將這份逐漸做大的蛋糕切得更漂亮,需要在產業鏈形成閉環后,繼續去盤活提升當地人的積極性和收益率。
“汶川的來料加工行業從培訓到現在,也邁入了成熟期。后期,我們會開發更多附加值高一點的產品,比如內衣套裝等。我估計加工費可以提高到每件兩塊多,當地人也可以接觸到高一級的針織服裝技術。”
這是一位做代工出身、靠義烏外貿發家的商人,對另一座小城產業升級的新期待。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