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10年財富自由?賺錢也有技巧嗎?聊聊《納瓦爾寶典》
“任何時候把我隨便丟到一個地方,我也能在5到10年內白手起家變得富有,因為我已經掌握了“賺錢”這門技巧。”
這是《納瓦爾寶典》開篇的一段話,這本書在今年真的是太火了,4月份中文版出版以來就廣受贊譽,這也吸引我趕緊找來讀了一下。坦白說,這本書并沒有很嚴謹的結構性,更適合你隨手翻來看一看,因為它其實就是一本推特合集,收集了過去十年,納瓦爾在推特等公開平臺分享的他關于投資、創業、創造財富、獲得幸福等的思考和感悟。那么這個納瓦爾又是誰呢?他其實是硅谷一位寒門出身的頂級創業者和風險投資人,在硅谷乃至全球投資圈都享有盛譽。這本書基本涵蓋了納瓦爾他自己對于財富和幸福的思考,今天我就想先從財富這一Part聊一聊書中的觀點。
在聊如何獲得財富之前,我想先談談“財富”這個詞。我們對于財富的認知很多是來自上一輩,好像兜里有錢就叫財富,我印象中我爺爺那一輩乃至我父親那一輩都很少有投資理財的概念,基本有了錢就是存起來,用的時候再一起拿出來,上一輩灌輸的概念好像一直都是,你要靠辛苦去賺錢,要艱苦樸素吃苦耐勞,但是納瓦爾提出,財富不等于金錢,財富是在你睡覺的時候也能為你賺錢的資產,所謂的“睡后收入”,這其實就不是一個單純靠人力換取時間再換取金錢的過程了,這其實是一個和上一輩財富觀差異很大的概念,也就是說,隨著我們年歲的增長,應該逐漸用一些財富資產去取代人力資本和單純時間勞動力的投入,如果說我們一個月不工作,這個月就完全沒有收入了,那可能我們就是單純的在出租時間,這時候就需要認真考慮一下,有哪些資產是我們可以積累的。
第二個點就是獲取財富也是需要學習的。它肯定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看運氣的事,但我發現在我們的教育環境中,怎么樣獲取財富是很少被提及的,學校和家庭會教授我們一門功課的技巧、教我們怎么學好一個專業,卻沒有人認真的教我們獲得財富的技能,戀愛的技能,經營感情的技能,好像這類事情都是要順其自然的,其實不是這樣子的。納瓦爾說,獲取財富是一門需要學習的技能,任何一項重要的課題,其實都是需要我們認真去學習的。
那么究竟要如何獲取財富呢?納瓦爾提出的一種重要觀點是:將自己產品化。這里面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自己”,一個是“產品化”。先說“自己”,書里有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刻:“努力培養自己的獨立性,一項工作,如果社會可以培訓你,那么也可以培訓別人來取代你。”這里面他其實說的是一種差異化和個人品牌。
我想起剛畢業的時候我進入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因為企業本身的背書和聲譽,使得我在和客戶接洽的時候是明顯比一些同行更順利的,不僅是我,我的同事在工作時也都時很有優越感的,這就給我帶來了一種錯覺,好像是我本人的能力就很強,但后來我發現,這些客戶選擇你只是因為你背后的公司,你離開了,他們仍然會和這個公司合作,而不是跟著你走,那么這個時候你對公司的依賴性是很強的,而公司對你的依賴性是很弱的,即便你的薪資很高,你仍然是有很強的被替代性。
我又想到前段時間我去一家培訓機構,那個銷售小姐姐洋洋灑灑的跟我介紹了一番他們的企業文化、平臺特點、課程優勢等等,最后還很自豪的說:你看,這就是我們系統的強大,今天就算不是我在這,換個老師也是完全一樣的話術。我聽完以后就在想,這有什么好驕傲的,她的工資肯定不高,流程化越強、差異性和創造性越差的工作,對企業來說是更高效的,但對個人來說,是替代性更強的。哪怕你說你是技術性工種,但如果公司通過系統標準化培訓,也能培訓出另一個人,那么你的獨立性就很差,離開這個公司你的價值就會大幅降低,也就意味著很難獲取更高的薪酬。
那么什么叫差異化呢?我在創業的那段時間經常會收到一些簡歷,簡歷里大家都會寫自己的愛好專長,普遍都是聽歌、看電影、旅游,這不叫專長,你能說出各種音樂流派和特點、說出你喜歡的電影導演他的主要拍攝手法、說出你去過的國家有哪些不同的風土人情有哪些獨特的旅行線路,這叫專長。別人不會被輕易教授需要自己研究領悟的東西才叫差異化。要經常思考,有哪些東西,是自己有而別人沒有的。我之前在工程領域從業,我認識有一些做工程造價的同事,如果工作多年,還僅僅只是會照著圖紙算量,然后用軟件套價格,那就不具備差異性,但如果你能清晰量化地指出不同設計造價指標的差異,甚至可以給出設計、施工、運營方面的建議,這就具備了差異性。在各個方面,比別人深入一點點、卓越一點點,都會產生能力上的復利。
再者,獨立性的背后其實是個人品牌和個人聲譽。同樣是之前工程行業的朋友,有些同事是屬于埋頭苦干型的,一張圖接著一張圖的畫,一份預算接著一份預算的出,但是卻很少愿意去和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交流打交道,也不愿意出去談業務認識客戶,當然確實有些人的性格是只想把手上的活干好,這無可厚非。只是這樣做的風險是,你有可能只會成為老板的一個工具人,而當你離開了這個公司,是沒有什么東西能夠跟著你走的。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積累的人脈、資源、聲譽,或者說一個崗位背后,代表我們自己的個人品牌、特質或者說個人IP,才是更重要的資產。
我們再聊一下什么是“產品化”。所謂產品化,就是運用杠桿實現規模化。納瓦爾提出,商業杠桿來自資本、勞動力和復制邊際成本為零的產品(代碼和媒體)。資本和勞動力好理解,就是通過投資、持有股份、雇傭別人為自己工作等實現杠桿,而寫代碼、寫書、做視頻、錄播客等復制邊際成本為零的產品則是信息時代下的新杠桿。
上一輩灌輸給我們的觀念往往是,我們要努力工作,用付出更多的時間去換取更多的回報,但其實,靠出租時間,是永遠不可能致富的。在能夠選擇的范圍內,我們要盡量避免那些投入和產出強關聯的工作,就是說產出主要取決于投入的時長,而要選擇那些依靠頭腦、判斷力和創造力的工作,對你的產出負責,而不是對你投入的時間負責。當然在職業早期,我們都有一段進行原始技能積累的時期,但是隨著職業生涯的延長,如果想要實現財富自由,我們必須要累積更多專長,提供獨特價值并主動向世界傳遞善意,主動承擔更多責任,不斷提升目標,努力獲得更多杠桿效應。
“競爭的本質就是模仿,只有獨辟蹊徑,才能避開競爭。”找到自己的獨特價值,積累聲譽、影響力和崗位背后的更本質的個人品牌或者個人IP,才是能夠撬動杠桿的財富秘密。在商業投資里面,我們評價一個公司,往往會從產品、渠道、品牌三個維度去分析,而其中品牌是最重要的資產,也是最難建立的,但一旦建立起來,就能形成壟斷式的優勢,像茅臺出個雪糕可以賣到一百多一支,愛馬仕出款單車也能賣到十幾萬一輛,個人品牌也是如此,一旦建立,他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你背后的公司,你的人生投資人也會出于對你個人的品性、能力、聲譽等的信任,而心甘情愿的支付一定程度的溢價。這種依靠獨特價值和聲譽累積形成的個人品牌,再借助杠桿效應實現規模化,就是我們普通人實現財富自由最可靠的路徑。
最后一點,則是重視復利。納瓦爾在書中指出,生活中所有的回報,無論是財富、人際關系,還是知識,都來自復利。怎么理解這句話呢?其實就是要從生活中的大多數事情中,找到需要全力以赴去付出的那一小部分,以充分獲取復利效應。書里面提到,其實我們生活中99%的人和事都對我們的成長沒有太大的意義,這當然不是說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浪費的,任何經歷都有它的價值,只是從目標為導向來看,我們應該在那些更重要的事情上all in,而不是將時間和精力在無數的事情上分散。
我們這一代的傳統教育中,好像很排斥“目的性”這個詞,我自己的感受就是,父母從小到大對我的教育就是要求我多替別人考慮,要顧全大局,不要表現出太明顯的欲望和目的,要做一個和善的人,導致我在很年輕的時候,不太會拒絕別人,也很少表達自己的喜好,在任何事情和環境下,都盡量表現的周到,但我慢慢發現,這存在很大的問題。清晰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分清主次,摒除無關事項的干擾,果斷努力的去尋找那重要的1%,找到后便心無旁騖,全力以赴,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內,持續精進,就能從中獲得復利的巨大回報,人際關系、工作、學習,皆是如此。
其實,我們追求財富自由,重要的不是財富,而是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不想做什么就不去做的自由。希望我們有一天,都能獲得這種自由。你有財富自由的夢想嗎?你覺得你在多大年齡之前可以實現財富自由呢?你身邊又有哪些賺錢的技巧和故事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告訴我~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