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夏夜的湖畔路邊,在后備箱擺攤賣貨的年輕人們形成了一道新景觀。從咖啡、檸檬茶、漢堡,到鮮花、玩偶甚至小貓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后備箱里找不到的。

人們把這些藏在后備箱的店鋪稱為“后備箱集市”,這些日子里,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它們也如雨后春筍般在南京、成都、青島等多地流行開來。這些有趣的商品和新奇的銷售方式,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

在后備箱擺攤賣貨——隨停隨走,既有收入,又能看沿途風景,一輛車就能實現時間自由,看起來的確浪漫灑脫、格外誘人。這種全新的體驗,真的有大家想得那么光鮮亮麗嗎?

后備箱里賣什么?

1、好吃好喝好玩的,后備箱可裝萬物!

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后備箱,打開就成為了一間迷你咖啡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美式、拿鐵應有盡有。雖然身在鬧市,也可以在此獲得片刻的閑適安定。

鮮花、玩偶、擺件等小玩意兒,也是很多后備箱集市攤主們青睞的小物。這些看似普通的小飾品,一旦被掛上星星燈、放進后備箱,就生出一些“浪漫清新”的氣氛,顯得少女心滿滿。

貓咪、兔子等萌寵,也是“后備箱集市”中的常客,可愛的小動物不僅是熱銷商品,也是店主招徠顧客的“吸睛神器”。

2、甜拽酷喪,個性標語腦洞大開

和傳統地攤夜市不同,后備箱集市上別具個性的招牌和標語,也是它彰顯“年輕”“個性”的陣地。

自嘲為“三個失敗男人”的街邊飲品鋪,吸引來了一圈聽故事的人。店主為大家帶來各種自制特調,用“失意”調侃、下酒,今晚應該能做個好夢吧!

“來都來了,喝了再走。”這樣隨性的slogan,倒是很符合后備箱小酒吧“隨時隨處小酌一杯”的浪漫氛圍。

而后備箱甜品鋪的裝飾,很合時宜地冒著滿滿的粉紅泡泡:“戀愛哪有甜品甜,多種口味任君選!”

3、販賣商品,也兜售故事

能用這樣新奇特別方式開啟“生意”的人,也往往有著有趣動人的故事。

比如,在后備箱集市,時不時能看到開著奔馳賣飲品,開著賓利賣布偶的年輕人。對他們來說,后備箱擺攤可能是感受生活的一種方式,能幫助他們觸摸到生活的另一面,收獲別樣的體驗。

一位開著路虎攬勝,帶著女友一起賣手作小玩偶的年輕人告訴我們,自己是一個獨立樂隊的貝斯手,前兩年又盤了一間餐廳,店里生意不錯,每天忙得不著家。正好疫情期間商場關門,演出審批報備嚴格、登臺機會少了很多,也終于有時間陪陪家人,帶女友來集市交交朋友散散心。

對他來說,每個手作小飾品也是自己的作品,販售的不僅是商品,還有物件背后的故事:“扎這個小熊的時候我倆在吵架,所以小熊的表情有點不開心。”“這個繩結我們系了好幾次才成功,當時在網上找了很多教程學的!”

他的定價較為隨意,“也不差錢,聊得投緣白送都行”,賦閑在家悶得慌,他只希望在后備箱集市找幾個健談的路人,聊聊之前的創業故事、人生經歷,也為之后的計劃蓄勢。

類似的“有故事的同學”,在后備箱集市還有很多。對故事嗅覺敏感的人,總能在這里收獲一些有趣的朋友和一段特別的經歷。

后備箱集市怎么突然火了?

其實,“后備箱集市”雖然最近頻頻刷屏社交網絡,但并不是一個新概念。

作為汽車時代的產物,英國的“后備箱集市”早在上世紀70年度就出現了。早在1980年9月,英國人柏麗·帕維特在肯特郡的一個農場上組織了全球首個汽車后尾集市——在這個集市上,車主可以開著小車帶著各種大小物件交流、交易,這種模式也是當時歐美鄉村文化的一部分。

而幾十年后,“后備箱集市”突然又火了起來,還衍生出大家對“后備箱經濟”的深入討論和思考,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的呢?

1、錢多事少,小白友好

疫情期間,很多商場客流量大大減少,而在顧客減少、銷售額降低的同時,租金、水電等經營成本成為了店主們較大的壓力。不少商家經營慘淡,甚至入不敷出。

在這種情況下,“后備箱集市”是性價比最高的創業方式:無需房租,即開即走,對店主的知識技能、相關執照證件的要求也極低,顯得非常“小白友好”。忙碌的打工人們不花太多功夫和成本就可以上手,基本符合年輕人們夢寐以求的“錢(凈利潤)多事少離家近”的“神仙工作”要求,是個賺點零花錢、消遣時間的好方式。

另外,在這種情況下,備貨量、種類都比較自由:哪種商品不好賣,哪種商品很流行,可以隨時根據銷售情況調整進貨品種、數量,也降低了囤貨的風險。

2、露營達人青睞的新玩法

在這波“后備箱集市”熱潮前,露營是當之無愧的“流量之王”,從春天到夏天,你的朋友圈大概從不缺露營美照,其實,這兩個迭代的流行元素之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不少后備箱集市都出現在露營營地,而很多后備箱攤主都是露營達人。

這其中當然有客觀條件上的原因:后備箱擺攤用到的遮陽傘、手拖車、沙灘椅……都是露營的必備工具,拿來擺攤賣貨可謂是物盡其用。而露營營地開闊平坦,也符合“集市”的要求。

當然,兩者間其實還有這更深入的關聯,可以說,后備箱集市是露營經濟的衍生形態。它們的深處都體現著年輕人對自由的渴望——生活這么累,我想出去看看。不管是擁抱自然風光還是嘗試原始自在的交易方式,它們是年輕人對城市生活的新浪漫主義的表達。而熱于追趕潮流的,也往往都是同一撥人。

3、地攤經濟模式的升級

后備箱集市的走紅,也讓人不禁想起幾年前地攤經濟火爆的盛況:

2023年,疫情爆發,不少行業受到了沖擊甚至關門停業。曾經被認為“土得掉渣”的“擺地攤”因為便捷易操作,突然成為了大家度過難關的絕佳選擇,一到晚上公園邊、路旁“一攤難求”,甚至還有不少人辭職只為“擺地攤”。

說起來,兩者有共同點,也有差異。雖然都是“時勢造英雄”,但和傳統的地攤售貨比起來,后備箱集市的“攤主”多為年輕人,銷售的商品也比較文藝小資,為夜市添上了一抹時尚的色彩。

另外,傳統地攤銷售食品、飾品、小玩具居多,主要目的就是賣貨賺錢。而對于后備箱集市的店主來說,一些人是將其作為副業增加收入,也有的店主以此為實體店引流,用直播、vlog等形式豐富“玩法”,目的和期待都更為多元。

曾有“后備箱集市”主理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其實大家擺的不是攤,就是玩。這些車主把社交、愛好和創業都裝進了這方寸之間。”

4、擺攤不為掙錢,就是玩兒!

除了掙錢的副業,后備箱集市更多時候是年輕人們為自己打造的全新社交圈層。比如,一位打著廣告語“生活哪有冰粉甜”的攤主坦言:“我就是來玩的,沒想著掙錢,來這種耳目一新的消費場景中,除了來體驗,也想多認識一些朋友。”

有這種想法的年輕人不在少數,甚至后備箱集市還被大家戲稱為“社牛培訓基地”。在日常生活中羞澀寡言的“社恐”們,借著夜色和集市中歡樂開放的氣氛,開啟了自己的社交初嘗試。

有人在這里零基礎兩天學會了制作檸檬茶;有人在這里以物易物,和周邊的攤主打成一片;有人在這里一晚上加了上百個微信,認識了許多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不到的有趣朋友。

后備箱經濟讓年輕人放下手機,走出網絡,來到了更具體的社交場景。

后備箱集市該何去何從?

從6月21號的晚上開始,被稱為“西安后海”的現象級后備箱集市AR浐灞觀景平臺遭到取締,從此消失。這給如火如荼的后備箱經濟潑了一瓢冷水,也引發了大家的更多思考。

有專家認為,“后備箱經濟”只是應對疫情影響的一種短暫行為,在一定意義上,它是市場經濟的一種“返祖”現象,同樣也是一種“降維”行為。那么,后備箱經濟該何去何從?它究竟能走多遠?

1、重重隱患,不容小覷

當然,后備箱集市本身存在很多監管難題。首先,它會帶來影響市容、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后備箱集市的歡樂氣氛,在附近居民看來或許就是“擾民行為”,很容易遭到投訴,影響周邊市民的正常生活。

不少后備箱小攤都沿路開設,但這樣隨意閑愜的氛圍很多時候是以違反交通法規為代價的,路邊停車可能造成交通擁堵,還可能導致交通事故,危及人身安全,是不容小覷的問題。

另外,后備箱集市上的小攤販們,絕大多數都沒有經營許可證,這也并不符合城市管理要求。剝去浪漫的外殼,“后備箱集市”的本質是流動攤販,食品安全、購物售后等問題都很難保障。

2、仍是值得憧憬的精神棲息地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后備箱集市的出現又賦予了忙碌疲憊的都市人們對自由更寬廣的想象空間。

首先,正如上面聊到的,它能為店主提供更低門檻的、較為可靠的創業機會,也能為買方帶來更多元、有趣的消費場所,買的賣的各得其所,還能為城市夜景增添一抹亮色,是一種全新的有意義嘗試。

另外,從實用價值上來說,它也確實能為消費者提供更便捷的購物場所。不用驅車被堵在半路,不用掃重重健康碼、行程碼進商場,在路邊甚至家門口就能買到需要的商品,還能和有趣的人談天說笑,何樂而不為呢?

總的來說,只要予以規范,后備箱集市還是未來可期的。小攤販們賺了一點小錢,附近的居民也得到了方便。

寫在最后

小小后備箱,可以放下很多東西。

慵懶、悠閑、個性、有態度,是后備箱集市所具有的魅力,但如果真要以“后備箱經濟”滿足經濟需求,可能尚不是易事。如何讓后備箱經濟能盡量滿足年輕人物質和精神上的追求,是我們還需要考慮的問題。

你的城市有后備箱集市嗎?你在后備箱小攤買過哪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