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以后想創業?看看周秉昆是怎么做的
近期,一則“建議保護35歲以上求職者就業機會”的消息沖上了熱搜,一時間引起了廣大職場人士的反響。
明明是人生的黃金年齡,卻遭受了不公平的就業歧視。
最近熱播的一部電視劇《人世間》,主人翁周秉昆在48歲時則沒有氣餒,果斷選擇了創業,最終取得了成功,讓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那么,周秉昆在創業上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呢?
①
著眼當下
從身邊的人和事入手
周秉昆在出獄后,調整心態,決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鄭娟過上好日子。
在幫自己大嫂搬家的時候,他發現當時到處都在拆遷,很多人需要花錢雇人搬家。秉昆察覺到了這個商機,兄弟國慶是干活的一把能手,鄭娟和國慶老婆吳倩等人能干保潔的活,干脆就創立了公司,提供搬家保潔等一條龍服務。
秉昆雖然錯過了社會的高速發展,但是他腳踏實地,結合自身的生活體會,洞察到了市場需求,并把握住了機會。
我們如今的社會更是瞬息萬變,但是好的機會,是靠“雙腳”丈量出來的。如果沒有自己的一些親身體會或實地考察,很容易脫離實際,上當受騙。
②
好的計劃
知道“缺多少”很關鍵
周秉昆在決定開搬家公司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計劃,包括考駕照、籌集啟動資金、買車、和客戶談單等。這些關鍵節點基本是環環相扣的。
其中最關鍵的啟動資金,秉昆一方面盤了下自己的“家底”,另一方面估出了比較具體的資金額度——6萬塊錢。
可能很多人沒特別留意這“6萬塊錢”,其實對于創業者來說,估算的資金額度越準確,說明創業者考慮得更加周詳,相對來說,計劃的可行性也更高。
試想一下,如果你連創業需要籌集多少錢,花在哪些地方,具體金額多少,沒有一個保底的金額的話,說明沒有想清楚計劃,失敗的概率很大。
另外,像籌集啟動資金這種里程碑的設定,可以激發創業者的熱情,有利于推進創業的進程。
③
學習無用?
你欠缺的恰恰是功利性目的
周秉昆在入獄前是不會開車的,按理說,他48歲的年齡,學車應該沒那么順利。
但是,他很快就考到了駕照,從鄭娟當時的驚訝程度可以看出。
可以說,正是“買車需要開車,開車需要駕照”這種急迫但又帶點功利的目的,驅使秉昆能更順利地考取駕照。
類似地,我也是先果斷花錢報考了駕校,再通過這種功利性目的驅使自己積極去學車,并且在遇到困難時不氣餒,同時又不想自己花的錢打水漂,最終比較順利考到了駕照。
所以,你所學的東西不是沒有價值,而是你缺少一顆讓它有用、有價值的心。
④
及時止損
“死撐”不是“堅持”
周秉昆的創業同樣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兄弟國慶腰傷復發,在公司剛起步的時候就遇到了人手不足的危機。同時考慮到團隊的年齡普遍偏大,一直干體力活也不是長久之計。
秉昆這時沒有選擇繼續下去,而是在國慶養傷的時候,選擇去打工當司機維持生計,同時也不忘給團隊其他人介紹工作。
如果說,當時秉昆選擇繼續干搬家的話,可能不止損耗的是年長的身體,更會消磨自己對創業的干勁。后來的事實也說明,秉昆的選擇是正確的,做到了及時止損。
及時止損,是成年人最高級的自律。如果總是以犧牲為代價去換取所謂的成功,那也是不可持續的、不夠長遠的。
⑤
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經歷了第一次創業失敗后,但周秉昆并沒有氣餒,而是想辦法東山再起,給鄭娟和兒子一個穩定的生活條件。
此時,雖然光字片拆遷給出優惠政策,但是眾人都不敢搬進新區王家屯。
周秉昆決定主動搬遷,不單是因為他支持大哥周秉義,同時還因為他相信政策是真心對老百姓好。
由于他最開始報名搬遷,根據優惠政策成功分到樓下一間大門面房。周秉昆重操舊業,轉身開了間大面館。
面館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客人絡繹不絕,贊不絕口。
貝佐斯說:“與其焦慮未來十年的變化,不如篤定未來十年什么不會被改變。”
坐牢的小十年里,周秉昆沒有過分焦慮未來的變化,而是在出獄后依然保持自己的初心。正是這份不變的初心,成就了周秉昆平凡而又不普通的一生。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