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營銷應該怎么做?餐飲老板都在用這4個小妙招!
要賺到消費者的錢,就要先打動消費者的心。很多餐飲企業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事實上他們在營銷上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發現很多時候都沒什么效果。
“萬物皆有道”,餐飲營銷應該怎么做呢?要通過營銷俘獲消費者的芳心,也是有方法的。這里小九介紹4種直擊消費者心扉的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標簽化客群
品牌定位和接下來的營銷策略息息相關,餐飲品牌都越來越注重做好品牌定位,設定好目標客戶群畫像,比如白領、25—38歲之間、女性等。不過面對顧客群,我們還需要一個更標簽化的設定,來吸引某一類更精準的人群。比如屌絲女士、健身愛好者、文藝青年、覓食吃貨、吃雞迷、單身貴族、鳳凰男等等。
只有這樣一類標簽,才能受到顧客關注。人們才會因為標簽而被吸引。甚至很多人會因為向往這樣標簽類型的人群,而嘗試融入和改變自己。比如到一個經常出入商務人群、精致鳳凰女的場所,顧客會因此被感染,也會體會和享受到生活的精致,也能給自己增強信心,樹立努力的目標。
小目標策略
舉個例子,一家在其他地區做得很火爆的餐廳到北京開第一家店,就算先前名氣再大、口碑再好,北京地區的人也很難對這個新品牌有概念。這種情況下,顧客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品牌沒聽過,好不好吃不能確定,再觀望一下;這家店什么價位,能不能跟我的消費水平契合?這家店有什么可吃的?我要不要吃巷口那家常去的店?
瑞幸咖啡的裂變就有類似的效果。為何好像一夜之間人們從人手一杯星巴克的綠杯都換成了人手一杯瑞幸的藍杯?出現在你身邊、傳播比較多的瑞幸,營銷就是朋友圈里、電梯間等地方掃一掃的免費贈送一杯的消息。裂變營銷悄然進行著,通過一小杯免費送上門的咖啡,人們的習慣也開始轉向。
在讓顧客認知和接受品牌的過程中,想要彼此建立信任,可以先從一些小舉動、小產品、小入口開始接觸。一旦邁出第一步,慢慢地他們就會習慣并依賴于這個品牌,從而產生粘性。
顧客決策心理
選擇過少會讓消費者失去新鮮感,難以產生滿足感。而選擇過多也未必是件好事。顧客到餐廳點餐時,說得比較多的一句莫過于:有沒有什么推薦?
面對若干頁的菜單,顧客搞不清楚餐廳的主打產品,搞不清楚哪些是餐廳擅長做的產品,這就很麻煩。沒有人愿意在花一個小時吃飯前還要花上半小時點餐。過多的選擇、過多的思考會帶給顧客負擔。
拿火鍋為例,海底撈從比較早的服務過渡到好玩的社交屬性,這是他們的標簽;巴奴則提出毛肚菌湯是他們的特色;呷哺定位性價比高的小火鍋;九鍋一堂提出是能喝的酸菜魚鍋底。
做差異化的亮點提煉,消費者就可能因為這一樣產品而接觸品牌,然后接觸其他產品。但如果擺在他們面前各類食材,而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差異化,就不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感覺來做出選擇。
比如有些餐廳要推廣牛排產品328元的套餐,他們就為這款套餐做了一款價格便宜、產品一般的牛排套餐,和一款價格偏貴且性價比不高的牛排套餐,然后根據顧客心理主動引導他們選擇這款主推這品。
社會認同原則
實際就是所謂的從眾心理,人們有參考周圍人選擇的習慣,以此來矯正自己的選擇。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時候少數會服從多數。比如,一般食客到商場選擇就餐,一家餐廳門口人很多,旁邊一家卻幾乎沒人,多數人都會產生心理暗示:旁邊這家估計不好吃。因此,為了讓更多人選擇自己,除了排隊、點評等老方法,很多餐廳現在還選擇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拉攏”顧客。
相應也就有了美食KOL、美食網紅等,這些人往往過著大多數人向往的生活,即使不是真實的,但至少在網絡上是這樣。消費者以他們為導向,跟隨著他們的步伐發現喜歡的餐廳。當然,如果餐廳和意見領袖調性相符,彼此能引起共鳴,無疑會具備更強的說服力。
營銷的本質目的在于盈利,手段只是實現目的的工具。顧客頭疼的是選擇去哪家餐廳吃飯,除了用好以上的營銷方法,再在方便度上費點心思,就更能抓住顧客的心了。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的餐飲營銷知識,或者是想要尋找一個好的創業項目加盟,詳情可點擊在線客服咨詢,同時有機會得到一份神秘大禮包!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