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耐心看完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現在有哪些賺錢最快的方法適合90后賺錢白手起家,究竟怎么賺錢快現實點的項目有哪些,如何找到利潤最高的不起眼行業賺大錢,三五創業網今天推薦幾個賺錢很快的門路,非常適合窮人白手起家創業賺錢

賺錢最快的方法:回鄉第一年掘金24萬

中國城鎮化的進程正在加快,數億人涌入城市。相對于農村,城市意味著更高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優質的醫療。曾經,多少祖輩為農的父母,千辛萬苦地供孩子讀大學,為的就是有朝一日進入城市,光耀門楣,找到改變家庭命運的途徑。

 

然而,伴隨著新農村的建設,城鄉統籌和都市人新的消費需求,一些大學生卻放棄了優越的城市生活,又回到了農村,當起了新型農民。是什么因素促使他們如此做呢?下面講述3名這樣的大學畢業生,看看他們做新型農民的農村創業項目案例。

推薦:未來有哪些小領域前景好利潤高最賺錢的行業?點擊查看《最有前景的十大行業》。

回到農村自主創業

2023年10月8日,對于雍宇、曾賢達、胡開倫三個小伙來說,是個非常特殊的日子。這一天,3個寒窗苦讀12載,最終考上大學的農村小伙,不顧做了一輩子農民的父母的激烈反對,又回到了農村,并決定在農村開始他們的事業。

這一天,3人相約,離開了城市,來到了重慶市銅梁縣安溪鎮流水灘。在這里,他們承包了200畝的山地,辦起了一家“80后生態葡萄農莊”。“現在,我們搞起了200畝山地葡萄,接著我們還要依托山林地,養雞、養羊、開農家樂……”3個大學生農民信心滿滿,他們要做新時期的中國農村合伙人。

黝黑的皮膚,滿頭的汗水,在銅梁縣安溪鎮流水灘一片偏遠的山林地里,三人正在地里忙碌著采收葡萄。“有客戶打電話來,要購買200斤葡萄……”雍宇領我們到了他們的“家”,這是一棟磚瓦房,堂屋里面除了一張辦公桌外,擺滿了打好包的葡萄,唯一的臥室就只有一臺小電視。

“這就是我們在農村的家了。”今年25歲的雍宇笑著說,他的另外兩個合伙人中,曾賢達24歲,最大的胡開倫32歲。“若是不聽他們說話,還真以為他們就是三個農民兄弟。”安溪鎮黨委書記范川在安溪工作了7年,這3個大學生農民的故事,一度曾讓范川懷疑過,他們不會是一時沖動吧?

“當初,頂著父母的強烈反對,帶著大學生的頭銜回到農村,手里攥著一份已寫好的創業方案。”雍宇說,他和胡開倫大學畢業后,都在城里混過兩三年,前后找過不下十個工作,嘗盡了找工作的艱辛。曾賢達2011年畢業后,考上了村官,到了銅梁安溪鎮。

父母都曾經強烈反對

當初,為了供自己上大學,雍宇的父母到重慶打工。曾賢達和胡開倫都有一個妹妹,父母用自己辛苦掙得的血汗錢,供孩子們讀書,希望他們有一天能在城里找份體面的工作,不用再回到農村。

推薦:現在90后白手起家怎么自主創業賺錢、創業點子推薦?點擊查看《90后怎么賺錢白手起家》。

你們回農村創業,父母究竟是怎么反對的,3人不謀而合的一臉苦笑,“強烈、非常強烈的反對,甚至……”他們不愿意再繼續多說下去,性格有些內向的雍宇,好幾次默默的仰起頭望向山上的葡萄園。


賺錢最快的方法

第一年掘金24萬元

“我們就是要做新型農民,今年是第一年,我們的第一桶金就有24萬元。”胡開倫樂呵呵地說,雍宇和曾賢達是高中同學,他們3人通過曾賢達認識后,最終決定跟風搞生態農業種植,“我畢業于農學院,專業就是農學,也幫人搞過種養殖,還曾自己開辦過養殖場。”

2023年10月,在承包這片葡萄園前,雍宇通過網絡,學習參考了瑞士拉沃葡萄酒莊的成功經驗。“他們的生態農莊創業方案,還請縣里的創業指導專家把過脈。”安溪鎮黨委書記范川最終被3個大學生農民踏實的創業方案和干勁所感動,態度也從最初的疑惑變為贊賞。

最佩服是劇里的“謝永強”

如今,縣里的很多領導、人大代表都來葡萄園參觀過。讓雍宇和他的合伙人沒想到的是,還有人大代表幫忙請來了技術員專門指導他們管理。

雍宇的大學同班同學有40多人,現在95%的都在城里打工。以前,雍宇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可如今,他更堅定了自己到農村創業的信心,頂著大學生的頭銜回農村,并不丟人,關鍵是要自己的意志堅定。

說到這,三個人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部熱播電視劇《鄉村愛情故事》,“我們最欽佩的榜樣,就是劇中那個肩負光耀門楣,大學畢業后費經周折,頂著父母壓力,回到村里創辦果園的謝永強。”

賺錢的門路:特種藥用動物賺大錢

在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洛陽鎮珠寶山村,一位90后小伙王明松不向往城市的繁華,一心撲向偏僻的農村創業。自從07年在農村扎根后,王明松一頭扎進了“泥土堆”中,7年來他帶領土元、蜈蚣等一群“蝦兵蟹將”,走上了一條特種藥用動物到的養殖之路,成功當上了一位名副其實的“土元帥”。

推薦:現在的社會怎么才能靠譜賺錢快現實點的?點擊查看《怎么賺錢快現實點的》。

初次創業2000多條蜈蚣誤食農藥死亡

2007年,土生土長的王明松并沒有像其他的90后同齡人一樣,渴望走出山溝走向城市,因為他堅信深山里面也能長出金子。

既然選擇扎根農村,就要想辦法從土里刨出金子,是從事種植業還是養殖業就成了擺在王明松面前的兩條路。“我們90后的這一代人接受的新鮮事物比較多,知道創新才能發展。我通過網絡電視了解到特種藥用動物養殖的發展前景,就決定實踐一下這種新型養殖思路。”王明松稱。

可這一年初次創業就讓王明松摔了一跤,第一次的創業失敗讓他“閉關反思”整整五天五夜。

他回憶,創業的第一桶金10萬元是在親戚朋友的聯名擔保下借貸的,之后便投入兩萬多元引入第一批蜈蚣,就在蜈蚣慢慢長大的時候,同村一個農戶在給自家蘿卜噴灑農藥治蟲害時,誤將農藥噴灑在蜈蚣池內,造成了2000余條種蜈蚣死亡,此后蜈蚣所剩無已。

“這個農戶屬村里的特困戶,他也沒有賠償的能力,就這樣損失了兩萬多元。”王明松痛訴著他的初次創業夢想幾近破滅的故事。

推薦:在農村有哪些投資小利潤高的小本生意?點擊查看《十大暴利行業》。

抱團發展帶動一方人致富

第一次作為單個農戶單打獨斗,在創業的路上摔了一跤后,王明松痛定思痛,經過連續5天的“閉關反思”,他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單打獨斗不行,何不擰成一股繩抱團發展。

懷揣著當初苦心起草的一份頗具含金量的“神龍”蜈蚣養殖創業計劃書,已然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內行的王明松就開始謀劃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的模式來發展蜈蚣、土元等這一特種藥用動物養殖產業。

“在外國,農村都是農場,農民都是農場主,成片集群的發展才是成功之路。我想咱們農村農戶也都是散戶,單個農戶單打獨斗不容易成大氣候,同村和鄰村一起抱團發展,優良品種、專業技術、銷售渠道等共享,也能實現創業共贏。”90后的王明松再次大膽創新,表達著尋求合作謀發展的成長路徑。

“隨著野生藥用物種的減少,養殖特種藥用動物將是一個不錯的產業,這個產業頗具發展前景,藥用動物養殖業不僅能夠提供大量營養豐富和滋補保健的藥用產品,而且對于擁有大量土地資源的農民而言,既便于操作,又可以致富。”王明松表達著愿和農民朋友一起發展致富的愿景。

2010年8月,3年來一頭扎進了“泥土堆”中的王明松登記注冊了洛陽鎮第一家蜈蚣、土元養殖專業合作社——神龍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啟了他的第二次創業之路,專門從事蜈蚣土元養殖、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自己嘗到甜頭的同時也帶動了一方人的致富。

三次創業養殖規模遍布整個鄂西北

90后的年輕人一直緊緊追隨著時代的步伐,作為90后的一名代表,王明松也用時代的眼光丈量著自己的創業前景。“要想在自己的創業之路上闖出一片天地,就得對自己的創業產業進行長期和科學的規劃。

如今的社會特別注重生態環保,如果將生態環保的和諧理念貫穿到自己的特種藥物生物養殖產業上來,那將是一片新的天地。”瞄準綠色生態的發展前景,王明松明白了產業科學規劃的必要性。

在2011年合作社運作初期,他就十分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獨特的合作運作模式,合作社成員可以享受合作社提供的產前、產中、產后及市場銷售服務,成員可以通過合作社搭建的遠程教育平臺和聘請的專家進行授課,合作社還對成員產品簽訂收購協議,讓成員吃下“定心丸”并為合作社成員的蜈蚣、土元免費義診百余次,多次為困難成員贈送專業工具。

“為了長遠發展,我也把技術帶到周邊省、市,擴大了養殖規模,合作社已在襄陽、宜昌建有分廠,輻射面已遍布整個鄂西北。”在王明松看來,合作社發展之路在于科學的規劃。

有了好的產品,就必須拓展良性的市場。目前,已與王明松的合作社直接或間接簽訂長期購銷合同的制藥企業、藥材批發商等已達到數十家,其中不乏同仁堂、和順堂、寶芝林、哈藥集團、京萬紅藥業等知名藥企。

推薦:現在有什么小本生意適合窮人白手起家做能賺錢?點擊查看《窮人賺錢門路》。

賺錢最快的方法:農村創業好商機

一只只盤旋的白鷺,一朵朵綻放的蓮花,一個個忙碌的身影,比起夏日耕地里的寧靜,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胡集鄉農旺家庭農場里顯得格外熱鬧。在荷塘邊上,盡管烈日當頭,卻有一個漢子在揮汗如雨地忙碌著。

他就是返鄉創業的民權縣老顏集鄉村民李忠,商丘第一位規模養殖泥鰍的達人。在他腳下的160余畝的水塘里,“安家”了數萬斤泥鰍苗和蓮藕,它們不僅是李忠的創業之源,更是他奮斗和前行的力量。

放棄高薪返鄉養泥鰍

剛過30歲的李忠,個頭不高,文質彬彬,穿著打扮很是講究。從“行頭”來看,怎么也不像是個從事水產養殖的人。但是,骨子里的那股創新精神讓他走上了泥鰍養殖的創業路。

在大學畢業之后,李忠就一直在南方漂泊,憑借著自己的才華,最終在一家路橋建筑公司做技術工程師,年薪10多萬元。有份令人羨慕的工作無疑是難得的,但也許注定他是一個善于挑戰、不安于現狀的人。

202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一個朋友的帶領下去距工地很近的養殖場玩。當時,那水產養殖的老板介紹說,“養泥鰍畝產能賺兩三萬元”,李忠一下子被深深地震撼并吸引了。

“這么好的農村創業點子,我為什么不自己也試一試呢?”回去后,李忠就有了想自己創業的想法。之后,他又專門到這個養殖基地去學習參觀,后來又去了好幾趟武漢、安徽的泥鰍育苗基地實地考察。當看到許多泥鰍養殖基地做的風生水起時,李忠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說干就干,立即辭職返鄉創業。

聽到李忠辭職的消息,家里人都是反對的聲音,同事也對此很不理解:放棄這么好的高薪工作,去做沒有任何經驗的養殖業,不栽在里面才怪!但是,任憑親朋好友再三勸阻,李忠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就這樣,2023年,經過一年的籌備,他養殖泥鰍的創業之路開始了。

做商丘第一個“吃”泥鰍的人

泥鰍可能大家都不陌生,但說起養泥鰍,在商丘地區甚至于整個豫東地區都屬于“真空帶”。

白手起家創業,去掘取這空白地帶的第一桶金談何容易,經驗不足,資金不足,如何流轉土地等都是李忠創業之路的絆腳石。歷經一年籌備,他四處奔走集資金,磕磕絆絆地摸著石頭去走這條看不清任何方向的路。許多時候,他都在夜里輾轉難眠,困境被他堅強的毅力一一克服。

去年5月份,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李忠要大規模養殖泥鰍的消息后,民權縣胡集鄉領導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在鄉領導的直接幫助下,李忠開始選址、流轉土地、開挖水塘。與此同時,鄉政府也幫他申請農業項目政策支持。

很快,160余畝的土地流轉到了李忠手中。之后,與武漢的養殖公司聯系,該公司派技術人員吃住在現場,幫助李忠安排相關養殖事宜,直至今年年后,這160余畝的農場才算真正運轉起來。

然而,夢想畢竟與現實相距甚遠。真正操作起來,現實往往比夢想更殘酷。剛開始,泥鰍養殖并不順利。由于技術的缺乏,造成很多泥鰍生病,泥鰍苗奄奄一息,令李忠慌了神。他連忙給武漢的泥鰍育苗中心打電話求助,經過武漢技術員的現場技術指導,才化險為夷,挽回了局面。

雖是虛驚一場,但從這件事之后,李忠便意識到了掌握技術的重要性。用他的話說,“掌握技術才能掌握主動,心里才有底”。于是,李忠派了兩名職工分別赴連云港和武漢學習泥鰍養殖技術,他自己也不斷通過網絡、書籍學習養殖技術。

推薦:現在社會千元以內的利潤最高的小本生意有哪些?點擊查看《小本生意做什么好》。

決心帶領更多群眾共同致富

“我感覺養殖泥鰍比較有市場發展前景,所以我決心做商丘第一人養泥鰍的人。”談及自己養殖泥鰍的初衷,李忠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通過自己的試驗,證明養殖泥鰍是一個很好的致富項目,然后通過發展社員的形式,帶領更多的群眾致富。

李忠創辦的農旺家庭農場以養殖泥鰍和種植蓮藕為主。泥鰍他選擇的是是大鱗副泥鰍和臺灣大泥鰍兩個品種,蓮藕則是南斯拉夫雪蓮。這些品種均為優良高產、適宜當地水土的品種。

如今,通過近一年的奮斗,李忠的家庭農場已經發展到了320畝的規模,有數百戶農民參與其中入股經營。李忠算了一筆賬,他的農場現在有水田160畝、林地50畝、水面110畝,泥鰍年產量達40萬斤,蓮藕年產量120萬斤,年收入會突破百萬。

盡管烈日炎火,人在室外都感覺曬得皮膚紅痛,但李忠介紹,泥鰍喜陰,荷喜陽,兩者一起養殖,相得益彰。荷葉能給泥鰍提供陰涼,泥鰍的糞便又給了荷提供了有機肥料,這種生態立體農業大大節省了空間,提高了效率,遵循了生態農業系統的有機循環規律。

“去年是最累的,那時候心里還沒有這么足的底氣,現在看到泥鰍都長這么大了,心情也輕松了不少。”撈起一網正在吃食的泥鰍,個頭大的已經比手指還粗,看著此情此景,李忠喜得合不攏嘴。

他介紹,泥鰍一般三四個月成熟,只要嚴格按照科學養殖方法管理,不會有什么大的風險,“快到年底的時候,就是收獲的時候了,到時再邀請你們來分享喜悅”。

家庭農場是國家現在提倡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式,趁著國家好政策的東風,談及未來發展,李忠躊躇滿志,他說:“我現在正在籌備一個更大的項目,也是泥鰍養殖,計劃流轉土地500畝,辦一個更大的家庭農場,帶領更多的群眾致富發家。”

推薦:在農村有哪些利潤最高的不起眼生意能賺錢?點擊查看《利潤最高的不起眼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