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產業千千萬,特點各不相同。有些產出周期長、投資又大、風險還高的門路確實沒有多大試錯空間,而有些起步資金需求不大、技術門檻不高的門路,進退則較為靈活。

村里的文華哥返鄉后,就選擇了一個進退靈活的門路,在選擇的時候他沒有瞻前顧后,而是放開膽魄,大膽去沖,硬是闖出了一條讓人分外眼紅的“致富新路”。

返鄉后的那個冬天,在一次婚禮上,川東的“壩壩宴”,三五個人承攬了幾百人的宴席,直接讓文華哥萌生了一條嶄新的創業“金點子”。

那年冬天,那個飛雪連天的中午,文華哥來到親戚家赴婚宴,沒想到卻嗅到了一個讓他熱血沸騰、心潮澎湃的商機,正是這個商機,在不久后,改寫了他的一生,也讓他的返鄉創業故事成為了村里的傳奇。

在那個婚宴上,大家都在慶賀一對新人,享受著農村結婚場面的熱鬧與喜慶,文華哥卻把注意力和心思聚集到了“壩壩宴”的那幾個人身上。這個“壩壩宴”與村里的宴席辦廚方式不一樣。村里還是流行著幾千年以來人們你幫我我幫你的傳統,哪家有紅白期會(“期會”在西部巴蜀一帶指一家一戶若逢大事,親友和眾鄉鄰在約定的日子前來參加某種儀式的聚會活動),左鄰右舍全都趕來幫忙,其中勞動量最大最重要的內容當屬辦廚這一項,即要把飯菜做出來招待客人。但這個“壩壩宴”辦廚的人卻不多,總計五人,兩人負責掌勺,煎炒烹煮全憑他們二人說了算,另有兩人準備食材,挑揀洗切配都由他們來完成,還有一人負責打雜。

西部鄉村的期會宴席由于赴宴人都比較多,一頓飯往往有幾十桌,實行流水輪席制是普遍特點。一輪十來桌,幾輪下來,可招待完畢。這五個負責“壩壩宴”的人們,其忙碌的工作緊張有序,并不繁亂,本輪席間,就著手準備下一輪的飯菜,有些還是預制好的,比如涼拌菜,每一輪開席時只需裝盤即可。因此,他們在砧板前鍋邊的表演,方寸不亂,絲毫不差,熟門熟路,有條不紊,就像一套自動化機器裝備的流水線。

這五人辦廚的景象,讓文華哥看得瞠目結舌,在他的心里,一個算盤正打得“飛辣子轉”(西部土話,形容頭腦轉得飛快,某種想法很快產生)。

時代的腳步加速前進,山鄉正迎著時代的曙光,發生著巨大而劇烈的變遷。文華哥決定把看到的承包“壩壩宴”的搞法帶回村里,搞出點名堂來。

如今,時代已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社會化大生產和精細化勞動分工越來越發達,人們的社會流動加快,村里外出務工的人們非常多,按照傳統的期會辦廚方法在有些地方有些家庭已經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大多數青壯年都出門在外,鄰居們湊在一起幫忙張羅宴席的力量有些薄弱,承包宴席的生意自然應運而生。文華哥經過一番琢磨,看準了這個發展趨勢。

大年剛過,初一晌午,文華哥正式把自己的想法跟家里人作了“匯報”,希望聽聽家里人的意見。大多數都表示看好,只有個別人提出是不是時機已經成熟、會不會沒有人愿意多花錢請人承包宴席的顧慮。面對些許疑問和風險點,文華哥沒有瞻前顧后、畏首畏尾,而是認為這兩個疑問都不礙大局。在外闖蕩多年的他,決定放開手腳去干,卸下包袱去沖。他就是要把川東一帶承包“壩壩宴”的搞法帶回來,搞出點名堂。

正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文華哥在那個春天的決定,如同播下了一顆致富的種子,他放佛看到了夏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獲,而故事的發展,也正如他期許一般,在事業的每一個階段都上演了極好的劇情。

路有千萬條,條條大路通羅馬,雖殊途而同歸,但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只有一條。文華哥沒有照搬照抄,而是用獨特的方式讓自己承包宴席的事業快速入軌、穩步致遠。

對于這條返鄉創業之路,文華哥只做了三件事,就打響了名氣,走上了正軌,樹立了標桿。

第一件事,出門走一走,轉一轉,走遍周邊幾十個鄉村。出去走走轉轉的目的就是要廣泛撒網,定點轟炸,使“文華宴席承包”的招牌立馬紅遍川渝兩地交界的大片山鄉,短時間便做起火紅的生意。

文華哥是個有寬廣眼界的人,在外闖蕩二十余年,有膽識,思路開闊。開門做生意,就要打響招牌。他一開始就印制了十萬張名片,專門請各村在當地有一定名氣的人通發名片,挨家挨戶發。同時,聯系各村組長購買消息,哪家一有紅白期會,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戶主,主動推銷。

使出這一招,打響招牌和贏得火紅的生意,只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

第二件事,請本村附近的小貨車司機們吃了一頓飯。請客吃飯不是為了搞關系拉人心,而是為了整合資源搞發展。

他把一些小貨車司機聚攏到一起,以合作的方式談“政策”,每個地方的期會辦廚,各貨車輪流負責運輸,收益包括基本運輸費和按業務比例提成兩部分,基本運輸費按里程和路況計算。貨車司機還擁有主廚人員的推薦權和幫廚人員的決定權,團隊人員建立有相應獎勵,貨車司機同時負責打雜。這樣一來,用人問題就迎刃而解。

使出這一招,很好的整合了資源,很好的提高了分工合作帶來的效率,使文華哥大大減輕了管理壓力,可以一門心思的做好食材供應、餐飲品質、市場維護和拓展方面的管理。

第三件事,舉辦了一場鄉村元宵節燈會活動,借此機會,聚集大量村民,宣傳期會宴席的有關鄉俗文化內涵,擴大自身影響力。

這場燈會活動,不是簡單的文化休閑活動,而是借此機會建立起第一個制定有鄉俗文化內涵的期會宴席、第一個制定期會宴席標準的“江湖地位”,從而建立起有力的先發優勢和競爭優勢,確保了事業較強的持續發展能力。

巴蜀一帶,關于期會宴席的講究有一些一直延續至今,比如,菜品的數量須為奇數; 所有菜品須包括扣碗(屬蒸菜)、湯菜、炒菜、燒臘、煎炸菜,且須擺滿一桌; 大菜里必須有一道喜沙肉和一道膀,若是婚宴,坐上席的(至親坐上席)多加一道膀; 上菜時須陸續不斷上齊。

文華哥把這些傳統習俗整理出來,又結合時代特點制定了期會宴席的基本標準,使人們廣為接受。

農村的有些門路門檻不高,容易操作,且暗藏高額收益,只要去干,就能干出名堂,無須瞻前顧后。文華哥的期會宴席承包生意就是一個榜樣。他經營這四年來,一家人每年純收入百余萬,這是一個令村里所有人都眼紅的高收入。

有人開玩笑說,“門路對了,鴨子都能飛上天。”

文華哥就是因為走好了一個路子,順利實現了“一拖三”的大發展,即通過期會宴席承包生意帶來的原始積累,已成功拓展了另外三門生意,包括民俗、建材和自來水供應。真是一好百好,資本在他的手里散發出的是黃金般的光芒,只因那個沒有瞻前顧后、想好就干的返鄉創業決定——那個春天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