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店搬進“后備箱”,真有老板做到了
夜幕降下,街燈亮起,結束了一天的忙碌,有人關上車門直奔家的方向,有人打開后備箱準備尋找新的夢想。
最近,多個城市流行起“后備箱集市”,我替你探了探店!
后備箱集市火了
年輕人是如何“不誤正夜”的?
最近,“后備箱集市”火了。
上周五,內參君慕名來到了位于北京朝陽區的斯普瑞斯奧萊后備箱集市,來這里只辦三件事:逛吃、逛吃、還是逛吃。
剛到入口就可以感受到火爆,豪車夾著進進出出的游客,儼然一個新晉網紅打卡地。隨著人流往里走,手辦、寵物、奧特曼,攤主吆喝走過路過看一看;零食、冷飲、冰激凌,游客渴了餓了就會停一停。
55個攤位,12輛餐飲車載著酒、咖啡、果茶、冰激凌、小海鮮、提拉米蘇……來到指定區域內,200米的集市餐飲比例占到1/5,這屆年輕人將美食搬進了后備箱做起了“小車美食家”。
從價格來看,攤主大多將價格定位在20元——40元這個區間,飲品類略高于普通小店,甜品類較門店更低。
從品類來看,餐飲攤主們多選擇冷飲和冰激凌這類便于制作的半成品和甜品、小海鮮這類便于攜帶的成品。方便的包裝,不算貴的價格,都吸引著往來游客順手買來邊吃邊逛。
從裝飾來看,星星串燈、麻布招牌、有趣標語缺一不可,若加上木質小黑板、復古收音機以及一系列露營設備那更是將“氛圍感”狠狠拿捏住,讓人忍不住拍拍拍。
內參君也斥資84大洋品嘗了集市上的三個網紅產品:一塊提拉米蘇、一盒冰激凌和一袋冰鎮螺螄粉。本來沒抱太大希望的內參君,居然被這味道小小驚艷了一把,可見后備箱集市的攤主們做足了準備。
有酒有故事的攤主
道出了后備箱生意的“4種經營路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后備箱集市就是江湖縮影,每一個攤主背后都有一個故事。
其中,既有互聯網思維的“跨界入侵”,也有傳統產品的創新演變,更有冰淇淋品牌尋找新的銷售場景……不同的經營路徑中有不同的餐飲邏輯。
1、一邊擺攤一邊直播,線下+線上雙主場
大廠辭職創業,她們用互聯網思維賦能
如今從互聯網跨界到餐飲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從大廠出逃的子衿和她的小伙伴們滿懷著對螺螄粉的愛,在廣西柳州開起了自己的工廠。
要說與傳統餐飲人有什么不同,最直觀的就是傳播模式,他們利用線上+線下的模式,一邊在線下擺攤,一邊開著直播帶貨,不過三天他們已經擁有了回頭客和觀看過直播前來“對暗號”的粉絲。
小姐姐說在大廠工作和擺攤都是在運營產品,在互聯網公司是線上運營,在集市是線下運營,都需要用心經營,擺攤是為了讓市場來檢驗產品,我們也將融入互聯網思維,慢慢升級包裝和UI,做符合年輕人品味的新消費品牌。
正如他們打出的標語“十年打工一場空,三年擺攤變富翁”,深諳互聯網運營之道的他們帶著愿景涌向餐飲行業,勢必要“走出自己的路”。
2、冰鎮螺螄粉,產品創新符合夏日經濟
后備箱集市是露營場景的城市化,滿足的是消費者對戶外的向往,炎炎夏日,清涼是第一要義。說起螺螄粉,大家總能聯想到一鍋熱氣升騰的湯粉,這讓螺螄粉在夏天熱度低了很多。要想融入夏天的室外就必須把溫度降下來。
于是子衿和小伙伴們推出了冰鎮螺螄粉,他們將傳統湯粉改為拌粉,減湯不減料,降溫不降味,保證了螺螄粉味道的同時解決了溫度問題。并且為了配合消費者走食的場景,他們選擇了更方便攜帶的透明袋包裝,好吃又好看,袋子中放入一個小叉子更方便游客邊走邊吃。
如同螺螄粉一樣,很多餐品存在季節問題,粥店推出夏日冰粥系列,小龍坎推出冷串串調味料,都是夏日吸引顧客的利器。
3、品牌門店出攤:尋找產品的銷售新場景
年輕人轟轟烈烈張羅開工廠,老張則帶著妻兒幫朋友買起了冰激凌。朋友的冰激凌品牌“野人牧坊”已經做了十多年了,在北京有十幾家連鎖店,疫情之后形勢大變,生意難做,老張一家決定幫朋友一同出力,利用閑暇時間擺攤賣冰激凌。
在食品安全始終是個問題的后備箱集市里,“野人牧坊”冰激凌憑借著品牌效應和穩定的品控,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即使是在這種品類重復性高的場景下,依舊有著不錯的成交量。
老張也通過到處擺攤探索了不同場景下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可度。就他的經驗來看,已經形成品牌的產品再進行擺攤,一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消費者動向,一方面有助于幫門店引流。
4、顏值即正義,抓緊眼球經濟
有的餐品是靠氣味吸引人,有的則是靠顏值。靜靜的提拉米蘇就是后備箱集市一眾食品中“顏值巔峰”的存在。
水果、抹茶、巧克力……幾大盤裝點精致的提拉米蘇光是擺在那兒,就已經能讓人想象奶油細膩的口感、可可微苦的香氣。買下一塊,趁著微黃的燈光拍個照,朋友圈就能收獲一眾點贊。根據通感現象來看漂亮的外表也會讓食物變得更美味。
她在小紅書發布的甜品照片總能獲得很多留言,“好漂亮的提拉米蘇”、“今天在那兒出攤”……憑借著超高顏值吸引來的新顧客,因為味道變成了回頭客,她說:“生活不易,可以擺攤但是絕不能擺爛”。
后備箱集市的故事還有很多,無論是快樂過生活還是拼命去生存,攤主們的熱愛、專注、執著都讓這件事變得充滿溫度。
后備箱經濟中
餐飲人有哪些啟發?
如今,后備箱集市已成為很多城市的“新晉打卡地”,僅在小紅書上搜索“后備箱”便有36萬+的筆記,而“后備箱集市”名列前茅,有1萬+的筆記。
雖然并不是每個餐飲老板都要去做后備箱集市,但是,存在即合理,后備箱經濟的火爆,依然給餐飲人很多啟發。
>老板IP化,是特色餐飲的必要路徑
每一個攤位都是一個個人IP,后備箱集市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個性化,在集市中銷量最好的攤位往往讓人有強烈的記憶點。
比如,文藝復古的咖啡車、露營風格的越野車、呆萌可愛的冰激凌車,賣家可以盡情釋放自我,用不高的成本將自己的興趣愛好展現給買家。一位攤主就在咖啡車旁支起露營天幕,布置好了桌椅,消費者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感受露營場景,這種個性化場景的營造,也增強了消費者的體驗感。
>小店模式,是餐飲初創者可嘗試的模型
后備箱集市是小店模式的延展。比起坐在店里吃一兩個小時,疫情影響下,消費者似乎更傾向于即買即走的模式。
集市新手餐飲人將后備箱擺攤作為自己初入餐飲界的第一步,老餐飲人再次退回小成本模式,其原因是小店模式投入低,靈活度高,沒有房租的制約,只需要交一些攤位費,便可以營業。
>走食經濟,讓餐飲經營化整為零
后備箱攤主們如何適應走食經濟?冰鎮螺螄粉給了我們啟示,原本需要坐在店里吃的螺螄粉,被攤主干拌放到袋子里,食客們一邊逛一邊捧著袋子吃,不必落座也不必等待。這樣一來既拓展了螺螄粉的食用場景,二來減少了攤主的管理壓力。龍蝦杯面、口袋涼皮、麻辣燙桶都是順應走食經濟的產物。
小結
后備箱集市如今已變成年輕人對抗不確定性和追求個性的渠道,這是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是當下的流行文化。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食品安全、季節限制、疫情聚集、政策調整都是不可忽略的問題,后備箱經濟是否還能如最初那般紅火,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