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后備箱經濟”日漸興起,渭南不少市民利用空閑時間,也加入到擺攤隊伍中,助力經濟發展。近日,華商報記者走訪渭南市區一處夜市,看到攤主利用后備箱售賣的有咖啡、冰粉、蛋糕等,有攤主說是為增加收入,也有人表示帶來的不止收益,還有對市場更深的了解。

走訪:打開后備箱就是移動“店鋪” 實體店老板也來加入

7月7日晚8時許,在渭南市區前進路西側的一處創意市集,太陽落山之后來逛街的市民逐漸增多,霓虹燈閃爍處是一字排開的私家車,后備箱紛紛打開掛上了招攬顧客的招牌。

一輛白色轎車的后備箱上,掛著寫有“似啤非啤”的布條,旁邊的折疊桌上,用心的攤主還用商品擺放出了造型;在隔壁的一輛黑色越野車的后備箱蓋上,則掛著“網紅冰粉”、“酸梅湯”的招牌,年輕的攤主正忙著給幾個小顧客調制冰粉,而后備箱里則是各種裝著原料的器皿。

旁邊路中央的小舞臺上,兩個年輕人正在演唱時下的流行歌曲,伴隨著悅耳的音樂,兩名穿著可愛的小姑娘還扭著身體跳起了舞。

一輛橘色的轎車后備箱,被改造成了移動甜品屋,攤主任先生在小黑板上寫著在售的甜品名稱。他是一名“90后”,在大荔經營甜品已經有7年時間,后來又在渭南開了一家店,從今年4月開始,他也加入了“后備箱經濟”隊伍中。

“擺攤是沒有房租、水電費這些成本,但做了之后才知道,也沒想象中那么簡單。”任先生說,首先受天氣因素影響大,另外在商業區客戶可選擇性大,加上原材料等因素,利潤相對較低,但主要是為了拓展客戶群體。

“00后”擺攤賣泡面增收有成就 “70后”賣咖啡為更了解市場

“00后”李女士則用后備箱辦了一個泡面小攤,經營了好幾種口味的泡面,也為客戶提供了煎蛋、火腿等加料的選擇。她本身是一名平面設計師,擺攤是利用工作之余,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起來。

她說,自己還是一名“新手”,每天下班后就趕來擺攤,忙忙碌碌地有時也會感到累。雖然自己做的是聽起來很簡單的泡面,但實際上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和愛好。雖然擺攤時間不長,也積累了一些回頭客,能讓更多人品嘗到自己做的美食,也很有成就感。

薛先生是一名“70后”的咖啡發燒友,經營著一家戶外用品店,現在又用載著自己跑遍了西藏的越野車,打開后備箱售賣現磨咖啡。

“最近這幾年因為疫情沒法出去,就想著發揮它(指越野車)的余熱,就改造了一下,拉上我那些專業的咖啡器具出來擺攤。”他說,能有多少收益自己并不太在意,而是想通過后備箱交到一些喜歡咖啡的朋友,同時發展咖啡文化。

他還說:“市場在變,消費者也在變化。我剛做了快一個月,看到了和傳統商業不一樣的點。后備箱經濟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我覺得我們傳統的實體經濟也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這也是我擺攤的主要目的,想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看市場,更好地了解年輕人的需求。”

另外,華商報記者還了解到,在渭南的郊野公園、龍尾坡等處,也興起了“夜經濟”、“后備箱經濟”等多種新興市場業態,為市民的休閑消費提供了更多選擇,也更好地促進了市場的繁榮。

華商報記者 邢雪雪 編輯 郭喬娜 楊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