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賺錢的6個趨勢!抓住一個人生逆襲…
在我寫這篇文章時候,北京的清晨已冷得讓人打顫。
人們感慨,北京是一個“沒有秋天”的城市。
2023年已過去3/4,很多人的感受,就如初冬的清晨。如果要找一個形容詞,很可能是“迷茫”。
這一年里,很多行業重新規劃,企業遇到了增長瓶頸……從更宏觀的角度上看,投資和消費、內需和外需,整體都不算很好。
如果你只觀察短期,很容易看不清未來趨勢。
這是一個迷茫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
正所謂“一葉知秋”,我看到一些新趨勢正在暗流涌動,正處在爆發的前夜。
以下是我對2023年新商業的思考,以及對2023年的預測。
作 者:孫允廣
來 源:正和島
01、未來20年,極具潛力的兩個領域
從長遠看,我認為中國經濟未來最具潛力的兩個領域是——新能源和半導體。
新能源是碳中和的大邏輯。分為兩個部分: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汽車。
1. 這一領域,關乎能源安全
先說清潔能源。
主要是光伏、風電、水力、地熱等。尤其是光伏,近三年里可謂是炙手可熱。盡管今年一些龍頭企業看似增長停滯,但未來中國實現碳中和的決心非常強,中國向世界承諾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也一定會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未來中國發展的主線。
另外,新能源更具顛覆的能力在于成本。
2年前,我曾與中國最大單晶硅光伏生產企業董事長,在云南撫仙湖深聊2個小時。當時給我最震撼的一點是,在西部地區布局的光伏,電價上網成本僅高于煤電1分錢。
而如今,光伏發電成本在部分地區已經低于煤電。
在這個價格肉搏的基礎行業里,成本降下來,就是“高維”打“低維”,可供替代的空間非常大。
我在這里引用國家電投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范霽紅的一句話:
“新能源不僅是綠色發展的需要,也是今后解決能源安全問題和提高能源經濟性的必由之路。”
2. “換道超車”的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另一個大趨勢是新能源汽車。今年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新能源這個詞出現了兩次。新能源汽車,毫無疑問是整個新能源產業中的重中之重。
新能源汽車為什么這么重要?
因為傳統汽車領域,核心是發動機、變速箱,這些關鍵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日本、德國、美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巨頭手里。
這些年我們試圖“用市場換技術”,被血淋淋的現實慘痛教訓。
新能源汽車不一樣,他的核心技術是動力電池,中國不僅有寧德時代這樣的領先企業,還有鋰礦、鈷礦等。
如果要在傳統汽車領域跟百年巨頭競爭,可以說再過20年我們也看不到希望。而新能源汽車是中國“換道超車”的大機會。
另外,未來更大的機會藏在智慧城市、自動駕駛里,必須是電車才能搭載這些5G設備等,就像必須是智能手機才有現在的短視頻、滴滴出行等。這種迭代是革命性的。
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占比為5%,未來10年很可能達到50%(歐洲一些國家,比如挪威,已經超過50%),也就是10年10倍的增長空間。
不僅如此,中國新能源汽車還有出口優勢。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對歐洲特別開通新能源汽車的專用班列。
這一領域的潛力,可見一斑。
中國未來的發展,不可能再是房地產,也不可能是游戲、虛擬經濟等,一定是回歸實體經濟,回歸工業、制造業、綠色經濟、科技發展。
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3. 半導體大邏輯
中國未來另外一個極具增長的領域是半導體。
半導體是一場倒逼,它的表面是我們被人“卡脖子”,底層邏輯是國產替代。
鄰國韓國,早在樸槿惠父親樸正熙的年代,就意識到韓國沒有資源,而芯片是比黃金還值錢的東西,于是舉全國之力發展半導體,成就了韓國人一生避不開的三件事之一的——三星。
如今三星可謂是不可一世。在上游與高通、英特爾、蘋果掰手腕;在中游晶圓制造領域,與臺積電爭霸主。
中國未來需要這樣的硬核企業。
汽車行業的慘痛,告訴我們“市場換不來技術”。所以,未來中國要想不被“卡脖子”,國產替代是必然邏輯。
02、三四線城市,藏著巨大增長空間
前兩天我看一個報道,在遼闊的土地上,在三四線城市,咖啡館已經“散作滿天星”。
在傳統認知里,咖啡就是大城市里的星巴克,一年賺200億人民幣。
但是這幾年,一線城市的生活方式,正在向三四線城市復制。甚至,一些新經濟也率先在三四線城市嘗試。
三四線城市的劇本殺、年輕人喜愛的海倫斯小酒館,還有一些你沒聽過名字的中式快餐連鎖……
也就是說,在你“看不上”的空間里,藏著很大的生意。
喜馬拉雅資本董事長李錄,也就是芒格家族資產的管理人,把這種潛力稱為“鄰居效應”。
他認為,中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會處在黃金發展的機遇期。現在人均GDP在一萬美元左右,人均GDP過兩萬的有1億人,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城市。
而從一萬美元向兩萬美元邁進,并不需要先進的科技,只需要把沿海城市的生活方式,向內陸傳播。
這就是“鄰居效應”。別人的東西我也想要。
在網絡上發達的今天,把1億人的生活方式傳播到幾十億人,人均GDP到2萬美元,這其中潛力很大。
03、未來20年,很多行業被降維打擊
經濟的潛力無限,但是模式會巨變。
如果站在更高維度思考,70%的崗位都可能消失。這種消失不是說你被對手打敗,也不是說你做到行業第一就可高枕無憂。主要是商業的未來,越來越趨向于“降維打擊”。
《三體》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人類與三體人開戰,地球人積聚了幾百年的戰艦力量,在三體人一個探測器“水滴”面前,被打得落花流水。
“水滴”表面完全光滑,代表了三維世界里最強硬的極致。而這個“水滴”只是三體人的一個小小探測器,大主力部隊根本就沒出動。
三體人是三維世界的極致,無解。
但是人類最終“弄死”一個“水滴”,怎么做到的呢?人類有一艘飛船,逃離過程中,誤闖入了一個“四維空間”里,有一個通道可以進入“水滴”內部,輕輕一撥弄,就“弄死”一個水滴。
所以,“高維”打“低維”是無解的。
商業世界也一樣,當對手用絕對的力量從更高層次打下來,你所做的一切,很可能變成無用功。
摩托羅拉當年如日中天,但大屏手機一出來就干掉了摩托羅拉。柯達原本是做相機的,不知不覺被拍照手機干掉了。
這幾年里,80后、90后熱愛的KTV有一半都倒掉了,原因是被“王者榮耀”“吃雞”等,或者劇本殺給干掉了。
自2023年起,方便面銷量開始下滑,并不是口味不對,而是被美團和餓了么給擊敗。
未來會計,很可能被云審計軟件干掉;工廠里的智能生產線,根本不用那么多工人和管理人員,需要的是編程人員。
這可真是,“我消滅你,與你無關”啊。
這就好比下棋,以為你是下棋頂尖高手。但對方直接改變了游戲規則。
未來的商業,很可能進入“代理人的戰爭”時代。什么意思呢?
當年滴滴、快的大戰,燒那么多錢,很多人說看不懂。
實際上當滴滴跟微信支付綁定在一起時,微信支付是不是省下了推廣的廣告費?還有后來的共享單車,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銀行遭遇支付寶時,人們無法想象沒有線下網點怎么取錢。關鍵是未來的交易不需要現金啊,這是對ATM機體系的直接挑戰。原來那些會點鈔的優秀員工,引以為傲的技能,已經不再被需要。
那么將來呢?
智慧駕駛、無人出租車、無人送貨機,未來的商業想象空間無限。
未來的機會屬于那些有“高維度思考能力”的人。而另一些人,如果你的技能很容易被替代,那就不要被“溫水煮青蛙”,早點跳出舒適圈為好。
我想起狄更斯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04、新國貨浪潮,是文化的力量
這幾年里,對“新國貨”的思考越來越多。
其實新國貨崛起的背后,本質是大國崛起的一種表現。任何一個國家,在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之后,都是本土意識覺醒的時代,都會更青睞本土品牌。美國上世紀60年代是這樣,日本是這樣,韓國也是這樣。
消費是“用腳投票”,哪里更好就流向哪里。
為什么00后比70后、80后更熱衷于國貨呢?
其實,商品的購買背后,是一個長久的心理塑造過程。財經作家吳曉波先生,把70后、80后稱之為“追光者的一代”。
因為這一代人成長期間,中國經濟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國貨與進口貨,質量差距非常大。
很多人用過的圓珠筆,經常寫著寫著圓珠掉了;還有經常斷芯的自動鉛筆;還有磁帶式錄音機,最痛苦的經歷就是,用著用著磁帶絞了,要用鉛筆想辦法清理,最后磁帶也毀了。
而當時,日本松下、索尼等巨頭的產品,用起來是那么好用,手感摸起來是那么高檔。
這種對比,在消費者內心中,產生了強烈的反差感。
而且,在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人們覺得西方又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人見到國外的高樓、車水馬龍的夜景,會覺得非常羨慕。
所以70后、80后,被稱為“追光者的一代”。
而如今,95后、00后一代,中國的綜合國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國貨品質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以,產品的對比沒有那么大的落差,00后自然也就不存在“追光者情節”。
而且,隨著新中產群體的不斷擴大,人們對貨的造物美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貨已經從一個“模仿跟隨者”,走到了“全球競爭博弈者”的地位。并且,國貨還憑借更懂國人審美、質優價平等諸多優點,受到更多國人的追捧。
也就是說,國潮、新國貨崛起背后的大邏輯是——Z世代的文化自信。
B站曾有一個宣傳片《后浪》,視頻中,有人挑戰高空跳傘、有人在街頭不懼世俗眼光Cosplay,還有人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視頻中的年輕人,有著更多選擇的人生。
他們身上有著比前輩更多的自信,對民族的信心,對國家的信心。
根據《新國貨白皮書》的調查,買國貨的第一理由是——“我是中國人,理應支持國貨”。這個觀點,有77.9%的人表示認同。
這是大邏輯。
但是你要想在這個賽道里掘金,光靠大邏輯不行,還得理解“小趨勢”。
否則你就不知道為什么泡泡瑪特那么風靡?你沒聽過的海倫斯怎么就上市了?還有李子柒為什么就那么火爆呢?
我舉幾個例子。
盲盒為什么那么火?因為他滿足了Z世代二次元文化的延伸,悅人不如悅己的心理,以及對社交的渴望。
Z世代很多人有兩個標簽,“獨生子女”和“單身”。1985-1995年,是中國“獨一代”“獨二代”,他們的父母還在職,家庭負擔輕,城市的便利讓他們晚婚。
他們總覺得自己“孤獨”,比起廣交好友,他們更愿意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尋找知音。而盲盒,就成了這個圈子里的“社交貨幣”。
你要是不理解這一社會文化,就摸不準新國貨的脈搏。
還是沿著這個邏輯,“一人經濟”也崛起了。根據數據,2023年中國成年單身人口超過2億,他們更愿意為“當下”買單。
梭羅在瓦爾登湖的小木屋里寫:“我就像住在大草原上一樣遺世獨立,我擁有屬于自己的太陽、月亮與星辰,一個屬于我一個人的小小世界。”
沒想到,“單身社會”成了一個新浪潮。
過去10年里,很多東西都在變小,迷你微波爐銷量增加了970%,迷你洗衣機銷量增加了630%。
一家深耕迷你小家電的企業——小熊,開始崛起,他的電熱飯盒,煮蛋器等非常火爆。短短幾年,營收就做到2億。
所以,你要理解年輕人的趨勢,理解年輕人的情緒。
李子柒為什么能爆紅,因為她的視頻,至少有3種情緒:
一是傳統。李子柒穿著漢服,用天然食材、復古的廚具去烹飪,散發出濃厚的文化氣息。
二是鄉愁。她的視頻里有奶奶,有各種老物件,還有田地里的狗、雞鴨、野花,讓人們懷念小時候,點燃了鄉愁。
要知道,這一代人正好處于“鄉土中國”與“城市陌生人社會”變革的大轉型中。這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一代。
李子柒的第三點是,滿足了對生活的“美好想象”。大城市里的人天天996,自然向往一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見南山”的日子。
所以說,新國貨背后是文化,而文化背后,你要真的懂“文化”,要讀懂年輕人的情緒。
05、消費是一種觀念,得年輕人得天下
接著講消費。
關于消費,我想說,消費是一種觀念,是一種感覺。
作為半個數碼愛好者,有一次一個朋友問我:“什么是最好的安卓手機?”我給她推薦三星,無論屏幕還是拍照都是最好。她說不要,要買某米和某為,要國產品牌。
我說,某產品的處理器是三星、屏幕是三星、攝像頭是三星、音響還是三星……自己的就剩個殼子和Logo,沒什么區別的。買好用的就行。
她說不一樣,我問為什么?她說:“我就是喜歡這個牌子是中國的,覺得心理感覺不一樣。”
所以你看,消費不僅僅是一種“實用主義”,更是一種觀念、認知和感覺。
哲學家以賽亞·伯林最著名的一本書是《觀念的力量》,他認為“思想有致命的力量”,某一項“觀念”決定了你對世界的認知,決定你的生活處事方式,甚至深刻影響人類命運。
伯林說:“觀念的力量是由意義和情感構成的矢量。”
在商業世界里,“觀念的力量”就是品牌的文化基因。
在過去,品牌就是個標簽,先解決溫飽問題,比如大生牌面粉好,里面不摻沙子。后來功能性品牌比較多,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買賣二手車上瓜子二手車”“找工作,我要跟老板談”。
但是現在不一樣。對Z世代來說,品牌是一種認知和文化,必須有調性。就像前面說的“我喜歡它,就是因為它是中國人的品牌”。
這是一種“軟價值”。
褚橙的背后是勵志,一個70多歲的老人仍然堅持創業;
奔馳設計師說,他們賣的不是汽車,而是一件藝術品,只是碰巧它會跑;
一雙收藏版鞋子材料成本幾百,能賣到上萬……
“軟價值”里藏著巨大的商業空間。
漫威的影片上映了20部,票房170億美元,而它的衍生品,據說每年也能達到10億美元。
提起日本漫畫,就想起宮崎駿,《千與千尋》里的湯文化淋漓盡致,很多人因為看了這個動畫影片,跑去日本泡溫泉。
“軟價值”最大的特征是,不以消耗地球資源為主要的財富源泉。
在這方面,文化和認知的價值,我們還有很大可挖掘的寶藏。
06、越是經典的,越是有力量
10月,我去上海中心大廈,參加了“瀘州老窖1952”的上市發布會。
這場發布會,讓我重新思考“經典”的價值。
你可以這樣理解,瀘州老窖發布了一個新品牌“瀘州老窖1952”。這波操作什么意思呢?
看似簡單的背后,藏著很多商業密碼。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經典開創”的力量。講了很多新商業,但新商業不能是“空中樓閣”,越是經典的越是有“根源”力量。
瀘州老窖是怎么來的呢?
顧名思義,他發源于中國酒城瀘州。公元1324年,元朝的時候,有一個知名的釀酒大師叫郭懷玉,開始釀制瀘州老窖大曲酒。
根據清朝《閱微堂雜記》記載:
“元泰定年間,瀘州始有脫穎而出者,郭氏懷玉也。十四歲學藝,四十八歲制成釀酒曲藥,曰:‘甘醇曲’……”。
因此,郭懷玉也被譽為瀘州老窖“久香”牌天下第一曲的創始人。
從郭懷玉大師開始,至今已經傳承了697年,這其間歷經24代的活態釀酒技藝始終沒有中斷。
到了明清的時候,釀酒技術愈加成熟,誕生了很多酒窖、酒作坊。明朝萬歷年間(1573年),建立了國寶窖池群。今天的瀘州老窖,就是從明清36家古老釀酒作坊群發展起來的。
這就是經典的傳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保護文化遺產。1952年,瀘州老窖被評為首屆中國“四大名酒”,并成為蟬聯歷屆“中國名酒”的濃香型白酒。
也就是說,“瀘州老窖1952”名字的由來,是為了紀念自1952年起,瀘州老窖創下濃香型白酒品牌唯一蟬聯5屆“中國名酒”榮譽的經典奇跡。
說直白點,就是“不忘初心”。
從市場的角度上看,這波操作更是拉風。
常喝酒的人知道,白酒基本分為三類:醬香、清香、濃香。醬香的龍頭是茅臺,清香的龍頭是汾酒,濃香的龍頭是瀘州老窖。
醬香的概念,已經很成熟了,2萬億的醬香巨頭很厲害。但濃香這個概念,其實還沒有完全打好。
四川省政府和企業都想了很多辦法發展當地的酒產業,但新品牌被認可的卻不多。
這次“瀘州老窖1952”一瓶定價899,就是用經典的力量,致敬開創。用工匠精神,滿足市場需求。
品酒現場,來了很多專家。當時上了38度、43度、52度、65度4種酒,品完之后,一個專家說:好酒是什么?一般你從低度喝到高度,再喝低度,感覺就是水,但這次是不一樣,同樣窖香馥郁、回味悠長。
我也是學到了這個新知識。
另一點很震撼的是,他們對文化的理解。瀘州老窖1952的包裝以“榮耀金+中國紅”的大國風采用色,瓶身上鑲著象征中國四大名酒身份的榮耀勛章。
他們工作人員告訴我說,層層遞進的旗幟,寓意瀘州老窖扛中國名酒大旗,開創中國名酒新時代。
我們知道日本有很多百年企業、甚至千年企業,他們產品十分精致,非常具有工匠精神,日本有一個說法叫“一生懸命”,把自己的事業與生命融為一體。
其實中國也有很多經典開創的老字號產品,中國未來的消費,一定會更扎根中國傳統文化。而這時,像白酒這樣的產品,越是經典傳承,越會向頭部集中。
當經典遇到新時代,時間,是唯一不可跨越的維度。
07、結語:熱愛可抵漫長黑夜
思考未來,總是需要一些勇氣。
今年聽到很多企業家、很多人說,企業不好做,太迷茫了。前不久,我看到一句話很不錯,送給大家:
熱愛可抵漫長黑夜。
任何事想做好,都需要有一份深沉的熱愛。
從0到1,必須靠自己去摸索,在一番捶打之后才能夠破繭成蝶。做難而正確的事,做時間的朋友。
當我寫下這段文字時,正搭載東方航空飛機,在上海飛北京的萬米高空上。
深夜的北京會更寒冷吧,盼望能在初雪的日子里,與三五好友小酌一杯。
不禁想起白居易的《問劉十九》: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也借這杯瀘州老窖1952,問好。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